|
評價判斷的依據從本質價值轉向身分地位,看似無害,實則影響深遠。在「名望價值化」如此普遍的今日,「加冕」機制正潛移默化地塑造我們的經濟市場、社會互動,甚至左右個人的機遇與命運。「名望價值化」往往催生「愈受青睞,愈會成功」的現象,使受膏者得以穩居令人稱羨的社會地位;也導致在看似平等的場域中,滋生出極端不平等的荒謬後果,因為潛藏其中的社會機制,將少數人推上高峰的同時,也使更多人深陷底層,難以翻身。 要知道,「加冕」現象的本質是:身居社會高位、享有聲望的人,往往比其他人更容易獲得更多、更優質的機會。但受冕者之所以能占盡優勢,不全是因為他們真的特別優秀,有時,正是名望本身,讓他們在競逐資源和關注的過程中,獲得額外優勢。我們常常因為某個作品出自名人之手,便理所當然地認定它是好作品,然後又因這項作品受到肯定,進一步強化這位創作者的地位。看見這個循環了嗎?對原本就站在高處的人來說,聲望的累積幾乎是順理成章,既然本來就在起跑點領先,勝利也是理所當然。而「名望價值化」所帶來的正是這樣的結構性優勢─只要你已經擁有一定地位,就會有愈來愈多人以此為前提來評價你,讓你愈走愈順。也正因為我們對「名望價值化」的默默接受與習以為常,「加冕」現象才得以變成自我應驗的預言(Self-fulfilling Prophecy)。 這幾年,特權和世襲貧窮等議題雖然討論得沸沸揚揚,但許多人內心深處還是相信,成功主要來自個人的努力與拚勁。但這並非現實的全貌。事實是,我們愈聲名顯赫,愈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任與寬容,從而得到更多進一步躍升的機會;反過來,當我們身處社會底層,就會時常被認為能力不足。一次又一次不被看好,久而久之也會讓我們失去自信,進而削弱成功的可能。而當所有條件始終對我們不利,不只是別人,連我們自己都可能不再願意為未來投注心力,結果更可能被困在社會底層,遲遲無法翻身。
|